前天就想聊聊这个话题,但人比较怂,写完了一直没发。想想觉得还是应该发出来,有些话不能因为怕骂,就不说了。最近董宇辉又住在了热搜上,连续看到两个词条,#董宇辉称非常反感被叫网红,#董宇辉每天要吃好多片安眠药。
起因是小董在最近一个采访里说,到现在也不喜欢带货,很痛苦,精神压力大,经常失眠。
他还表示,非常反感被人叫网红,你可以叫下岗教师,或者其他任何一个词都行。他也解释了原因说,英语中网红被翻译成celebrity,这不是一个褒义词,通常都是做一些非常蠢的事情,然后去吸引眼球的人,所以很反感。有人评论说,又当又立,赚了当网红的钱,又瞧不起网红。有人骂他装13,一边说不喜欢带货,一边又老问直播导演“还剩多少单”。还有人酸他,既然那么反感网红,既然带货那么痛苦,为什么不辞职去干点儿让你快乐的事?甚至有博主通过分析他的气色,判断他不可能失眠,都是为了立人设,装可怜,博同情。就现在这网络环境,王母娘娘来了都得被骂哭,唐僧来了也得被骂得还俗。“赚到钱”好像成了一种原罪,因为他火了,因为他赚到了钱,所以他的烦恼都是矫情,都是装出来的,他没有痛苦的权利。有时候我在路上被认出来,对方说你就是那个天赋一饼吧?见到网红本人了!我队友就会在旁边打圆场,她不喜欢被叫网红,哈哈哈。原因和小董说的差不多,总觉得“网红”不是啥好词,自认为和那些搞怪博眼球的网红,不是一路人。不过还好,我没有董宇辉的才华,也没有泼天的流量,不至于说啥都被放大被解读,所以少挨了不少骂。
其实我也在反思自己。
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有偏见,但我对“网红”的看法,难道不也是一种偏见吗?人家说“见到网红本人了”,一定不是因为觉得我做了什么蠢事博眼球,只是觉得我是一个在网络上有一点儿知名度的人,仅此而已。
而且英文里的“网红”,也不是小董说的celebrity。国外一般叫这个职业influencer(影响力者)或者content creator(内容创造者),字面上更多是一种比较正向,至少是中立的称呼。如何解读一个称呼,这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,取决于个人经历和认知。每个人都有表达看法的权利,反感的权利,不买账的权利。不能别人说我是这么理解这个事儿的,你说不行,你这么理解就是在装13,就代表你又当又立、你别有用心,你肯定是想立人设博同情,你就是赚着这碗饭的钱、又背刺吃这饭碗的人。你和我有不同的立场,你经历了我没经历的事,所以你有不同的情感诉求,你有不同的观点,你对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读——这件事不仅正常,而且非常重要。
现在的网络环境很吓人。
不管你红不红,只要你在网上发言,就有可能被加工,被曲解,被发酵,被网暴。没有人的行为能经得起拿着放大镜看,没有人说的话能经得起逐个字推敲解读。这样的环境下,独立思考能力、区分观点与事实,是必备的能力。尤其是对咱们孩子这代网络原住民来说,即便还不到玩社交媒体的年龄,有些事也应该先一步栽培心智,比回头歪了再想办法掰回来要简单。我最近选书,选到了一本很特别的绘本,关于媒介素养和网络谣言,这类题材的童书很罕见。给饼饼读完以后,她这两天总拉着我玩一个游戏:“这是事实还是观点”。(这游戏也是够无聊)我发现,孩子在这方面的回答特别能体现人性,挖个坑就往里跳。比如我问她,你今天穿了一条蓝色裙子,这是事实还是观点?饼饼又补充了一句,你不能随便评判我,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。我继续问,那如果有人说,你的裙子真漂亮,这是事实还是观点?人性就是爱听好话,爱听一切有利于我的话,认为和我看法一致的就是“事实”。我告诉她,事实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证明的,你怎么证明裙子好看呢?如果有一个极讨厌蓝色的人跳出来说它丑,你又怎么证明它不丑呢?“你觉得”和“我觉得”都不是事实,只是你和我的观点。
所以代入小董的例子,他说反感网红,他说直播带货很痛苦,这是观点还是事实?你可以持有其他观点,但你不能说你的观点才是真理,他的观点就是装13。尽管我不同意你,但我依然捍卫你表达的权利——这是思辨能力的基本前提。最后再说几句招骂的。
我一点儿不觉得董宇辉在装,在立人设,相反我觉得他很真实。一个真实的人就是会时而“矫情”,会忍不住为自己辩解,也会多少有点儿“我执”。经常有新关注的读者给我留言,上来就说“小编”怎么怎么样。一看到这两个字,我就看不下去后面的话了,满脑子都是小编小编小编。于是我回复说,你可以叫我黛西,或者叫我饼妈,也可以直接称呼博主、此文作者,我都没意见,但就是不要叫我小编!这么呛了几次,我开始思考一件事,我到底为什么那么反感“小编”这个称呼?这两个字本身没有任何贬义,我反感是因为觉得,我的“身份”远远不止小编那么简单,觉得这个称呼降低了我的“身段”。我觉得我可是这个号的掌门人,核心角色,灵魂人物,闹着玩的么,和那些在营销号上成天东拼西凑、胡编乱造的“小编”,能是一个档次么!但这些都是我的个人解读,“小编”本身并不具备这层意思。一个不带贬义色彩的中立称呼,在我这儿听出了冒犯的意思,问题到底出在哪?不出在别人身上,也不出在称呼上,在于我对自己“身份”的过度关注。其实呢,生活并没有那么多旁观者,一辈子都是自己和自己过。觉察我执,放下我执,表面上是对他人的包容,本质是让自己的内心获得自由。
📍📖 你可能还喜欢读
🍪 二十年后回头看,阴差阳错才走到了现在....
🍪 女儿得知了这些事之后,为自己的性别感到愤恨不公....
谢谢你们点的小红心❤️
🍪 运动衣|一年不买就难受,衣服焊在这家买我已经说累了
🍪 卸妆膏|背着你们自用多年的好东西,这个618终于能拿出手了
🍪 补鱼油|没啥大病,但30岁后药盒子不离身....
🍪 夏款鞋|就算买一柜子的鞋,穿最多的永远是这几双经典款
欢迎新老朋友们来黛西读者大本营⛺️,抱团养娃,抱团成长,没事儿抽抽奖🎁,有空聊聊天💬
为了咱们不失联,请⭐️星标「天赋一饼」,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。
不开打赏,喜欢请转发+在看+点赞❤️